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

日本文化隨筆3 日語「大丈夫」(沒問題)的哲理

有人會好奇我何以在部落格用「大丈夫」一詞,我想看了這篇文章,也許會瞭解我的用意,畢竟透過這個詞,也稍可理解到日本語言文化的思維與習慣。

「大丈夫」怎麼變成了「沒問題」、「沒事」
以前在大學上老師的中文《四書》課時,我印象很深刻,當老師教到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章:「富貴不能移貧賤不能移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」我想大家都能朗朗上口,並且經過老師加強孟子「不動心」與「捨我其誰」的解說,攪得同學彼此心癢癢的,立志要作個頂天立地、志氣沖天的「大丈夫」。
後來,學了日文以後,出現「丈夫」(じょうぶ)、「大丈夫」(だいじょうぶ)的用詞,發現意義完全不一樣,「丈夫」(じょうぶ)意思是「身體康健」,「大丈夫」(だいじょうぶ)意思更扯,竟是「沒問題」、「沒事」,也就是OK的意思。剛開始只覺得日文與中文落差實在太大,並沒有意識其間的關連性。直到一位留學日本的韓國朋友,回給他韓國的漢文老師之信時,習慣用「大丈夫」的字眼回信給他的老師,搞的韓國這位漢文老師一頭霧水,例如漢文老師跟他商量將其文稿翻譯成日文的事情,這位韓國老兄就會習慣用「大丈夫」回應,漢文老師則還要回一封問題問這位韓國學生,「我與你討論是否可以把我的文章翻譯成日文,何以你回我『大丈夫』?怎麼你的漢文程度墮落到這種地步了。」當韓國朋友跟我說這件趣事時,我也開始好好想「大丈夫」這一詞語的種種有趣問題。尤其這幾年,除了日本行漸多、漸豐富以後,日劇看多了以後,發現日本這個「大丈夫」文化還挺有哲理的,而且真的與孟子的「大丈夫」精神有關。
日語「大丈夫」(だいじょうぶ)的哲理
根據《廣辭苑》對「大丈夫」(だいじょうぶ)的解釋,的確還有「偉大的男子」之意,另外還有「堅固」、「確實」之意,這都還算是《孟子》書中「大丈夫」的衍伸義。不過,「大丈夫」口語化後,形成大家口中常用的「沒問題」或「沒事」的意思,例如有人跌倒了,你常會聽到旁人「だいじょうぶですか?」(沒事吧?還好吧?沒問題吧?)跌倒的人如果沒事的話也會回答「だいじょうぶ」(沒事的)。又如考試考完了,關心你的人碰到你也常會說「だいじょうぶですか?」再如吃飯的時候,如果對方吃進食物後臉色很難看的時候,你也可以問他:「だいじょうぶですか?」總之,這個「大丈夫」用法,問者是用在關心別人是否有問題時的關懷語,被問者回應「大丈夫」時,以表示自己沒事。但實際上許多的場合裡,即使真的「有事」,被問者也常裝作沒事而回答「大丈夫」。這讓我聯想到,明明「有事」,何以硬要回答「大丈夫」(沒事)?這種克制自己內心的痛苦,卻在外表上顯露出「大丈夫」的樣子,頗有「威武不能屈」的氣概,總覺得還是與《孟子》的「大丈夫」有關連。
最讓我感受到日語「大丈夫」具有的哲理的場合,是一個頗受人歡迎的節目「黃金家庭」,每集邀請一個家庭單位,選擇男主人在一週內練習好高難度的動作,如要求沒有運動細胞的老爸,必須連續踢足球使之不落地一分鐘,或是音癡的老爸被要求用鋼琴或木琴彈出簡單的樂譜。當應試者練習了一週後,進入現場節目,準備受測時,主持人都會問應試者「身心都準備好了嗎?」、「沒問題了嗎?」應試者往往回答「大丈夫」(沒問題)。這種場合的「大丈夫」,其實真的有點像「即使有問題,也只能裝著沒問題而硬著頭皮努力去做了。」這樣一來,那種心境的「大丈夫」,頗如《孟子》裡面所說的「大丈夫」心境,一方面懷著英雄滿志、躍躍欲試的心境,但另一方面卻又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一去不復返之悲壯之感。換言之,「大丈夫」是一種功夫、修養,在那一剎那之間,是努力想把自己的身心狀態達到最完美的境界,以面對將要面臨的挑戰或困境。試想,這種回答「大丈夫」(沒問題)的心境,不就是很接近《孟子》裡面的「大丈夫」精神嗎?
我也常在戰爭的影集中或武士的影集中發現這種「大丈夫」哲理。一位武士在出征前夕,要與家人親離死別,母親(或妻子)會問兒子(或老公):「出征的事情都準備好了嗎?請勿掛念家人,我們會沒問題(大丈夫)的。」兒子(或老公)往往也回答「大丈夫!」試想,這種兩方都是「大丈夫」的情境,女方為了要讓男人專心出征,故請其勿牽掛家人,「大丈夫」的回答在這裡成為女性剛毅的溫柔;男人為了表現自己堅強的鬥志或意志,「大丈夫」的回答在這裡成為安撫女性的潤滑劑。因此,「大丈夫」之語在兩方之間成為一條互相安慰或放心的鎮定劑。
以上是淺見淺聞,或許有點過度解讀,尚祈指正。以下附上一位日本江戶時代學者林羅山〈讀孟子大丈夫章〉所寫的詩作,以供欣賞:

振衣千仞岡,濯足萬里流,大丈夫不可無此氣節。
海闊從魚躍,天空任鳥飛,大丈夫不可無此度量。
月到梧桐上,風來楊柳邊,大丈夫不可無此襟懷。
珠藏澤自媚,玉韞山含輝,大丈夫不可無此蘊藉。

沒有留言: